(新春走基层)青海门源地震受灾民众:新房里迎新年******
中新网西宁1月18日电 题:青海门源地震受灾民众:新房里迎新年
作者 李隽 陈文年
18日是中国农历腊月二十七,距除夕只有两天。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孔家庄村,范有军夫妻俩将小年那天烙好小灶饼端上餐桌,两个女儿和儿子陆续上桌,一家人吃起了早饭。
“两个女儿和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过年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范有军说,孩子们在外打工时问得最多的就是他俩的身体和这个新家了。
图为厨房内设施齐全。 陈文年 摄“世界再美,都不及回家的路。”这是小女儿范文珠回家发的朋友圈。“今年回来,一幢崭新的钢筋混凝土砖房出现在眼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范文珠说。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最高烈度为Ⅸ度(9度)。
在这次地震中,范有军家的房屋受损成了危房,当地官方第一时间查看受灾情况,并将一家人搬出危房,没过几天就是2022年春节。
“虽然经历了地震,但家人都没事,政府的关怀也让我们过了个温暖的春节。”范有军回忆说,去年春节后孩子们又外出打工,那时候受灾房屋还没有拆除。
五间大瓦房,宽敞的玻璃,烧起暖气,地板砖锃亮,还有最方便的上下水……比起旧房子,范有军家的房子成了孔家庄村里最漂亮、最坚固、抗震等级最高的房子。
图为新家的卧室宽敞洁净。 陈文年 摄“因祸得福,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是今年我们一家最幸福的事情。”范有军高兴地说。
据门源县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相关数据显示,该县11个受灾乡镇共拆除建设D级危房710户,重建工作现已全部完成,大部分受灾民众已入住。(完)
图为新建房屋外观。 陈文年 摄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 中新社记者 李安江 郭晋嘉 杜远 “我的孩子已被埋了10小时了”、“你们快点想办法啊……” 5月12日,我们作为中新社报道灾情的第一梯队在行至绵竹汉旺镇时,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救救我!” 垮塌的房屋中,不时透出被埋学生凄惨的呼救声。天一直飘着小雨,焦急的家长无助地围在废墟前,哭成一片。 前来采访的我们,面对那一张张泪脸,面对他们哀求的目光,一时不知所措。采访还是救人?这个新闻课堂上的道德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来得如此突然。我们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此时任何的采访行为都和这里的气氛格格不入。“救人,十万火急”,但在坍塌的钢筋水泥面前,我们也束手无策。 “快点救人,快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出去”,有人向我们喊着,我们一路狂奔,终于走到了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立即用已经拨得发烫手机发出了求救信息。 一夜折腾,已近黎明,我们这时却找不到返回的路,盲目前行中又遇一灾民安置点,我们正准备下车采访,一对焦急的夫妇直扑过来,“救救我们的孩子,求求你们”,急切的话语近乎哀求。窝在妈妈怀中的小孩满脸是血、双眼微闭,只能喃喃发出不明呓语。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不得采访任务,我们又即刻开车送他们前往绵竹市区寻找医院。 副驾驶座的记者不停催促司机“快点,再快点”,坐在后座的女记者一只手紧握男孩母亲发抖的手,一只手轻抚男孩的额头:“坚持住,会好的。”三公里路程,我们知道,这是在和死神赛跑。 已经停电的绵竹市内一片漆黑,我们将男孩送到当地一个医疗点门前,司机打开汽车大灯照亮进入医疗点的道路。此时,我们突然发现,刚才忙着救人,把我们的一个同事丢在了路上。 经过近一小时寻找,终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门口一条躺满伤者的街道上看到了同事熟悉的身影,此时的他,已将相机和笔记本放在一旁,正和几名护士将一名满身是血的重伤者抬上救护车。 那一夜,我们没有感到孤单,我们搭车的的士司机,就是来自绵竹的前往灾区献血队伍中的一员。 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完成一个采访。 (中新社成都2008年5月18日电)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